大家好,我是王维。我自认为我是个比较矛盾的人,喜欢计算机,但又不喜欢码农那么辛苦的工作,反倒是留学顾问这个角色给了我机会能够和人沟通,把自己对于计算机的热情传染给他人,并教授他人如何学习这门独具魅力的学科。
我在北理工本科阶段读的是MIS专业,并在研究生申请时DIY申请到了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的cs硕士。在申请的过程当中,我对美国各个大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,尤其是加州地区的院校,对各个档次的学校的申请难度也有自己的衡量方法和申请思路。实战出真知,自己DIY申请下来总结了不少经验,也希望自己的经验能对后来的学弟学妹们有帮助作用,让大家少走弯路。
在工作当中,由于是计算机背景出身,cs和数学的基础都算比较扎实吧,所以我接触的case除了cs本身外,也包含MIS, ee, me等其他理工科类专业。触类旁通,还是比较得心应手的。我在业内一家大机构工作了3年,之后加入了智友留学这个精英团队工作至今。我在工作中比较有质疑精神,喜欢通过实践去验证观点,也有一些冒险精神,乐于帮助学生在做好保底的前提下,多冲一些名校,有时候我们固有经验中认为不可行的学校,试一试也许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。在我看来,经验不应该是固化的,而应该是在不断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动态完善的。
他对申请的观点:
1.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
Berkeley的工学院硕士,有MEng和MS之分,前者申请难度明显低,但这能说明它水吗?能说明它不好吗?这可是Berkeley啊!MEng学生毕业后走工业界的,出路相当好。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,不是说越难就是越好,不要钻牛角尖。广泛受人诟病的哥大统计也是同样的道理,你去看看它的就业数据就明白了。
2. 留学申请的木桶原理
本科院校、GPA、GRE、托福、科研、paper等等这些背景项,不要指望哪个短板用哪个长板去补,各是各的,最短的板是最需要重点提高的,不然水就会漏出去。
3. 不是美国人写的推荐信,基本没用
国内大多数老师让学生自己写推荐信,用他们的edu邮箱自己提交,这种推荐信基本就起不到任何作用。所以不要去斟酌你推荐信选取事例是否得当,更不要去纠结某个用词是否地道,有那工夫不如想办法找个美国推荐人更靠谱。
4. 不要为了申请而申请
优秀应成为一种习惯,而不是为了让自己显得优秀而去堆砌“优秀”的经历。NYU招生要求中有这样一句话: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o realize is that you cannot jam math courses into the last term before you apply for a Ph.D. and create the same impression as someone who has been consistently trained mathematically.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
5. 不要过度倚赖套磁的效用
硕士不用说了,即便申phd,我们也不应对套磁结果有不现实的期待。套磁并不是简单发发邮件,教授就能同意要你。你能通过套磁确定教授今年招人,并且让他/她将来能够认认真真的review你的申请材料,就已经很乐观了。
部分案例:
佛罗里达大学-计算机硕士,Z同学,天津大学-计算机科学与技术,GPA2.9,T102,G321
乔治城大学-生物技术硕士,J同学,北京化工大学-生命科学,GPA3.4,T92,G325
雪城大学-食品硕士,C同学,中国农业大学-动物医学,GPA3.3,T97,G319
纽约大学-电子工程硕士,M同学,北京大学-物理,GPA3.0,T77,G310
南达科他州立-动物科学博士,S同学,西北农林科技大学,动物科学,GPA82,T76,G301
爱荷华州立-化学博士,L同学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-化学,GPA3.0,T96,G311,Sub86%
乔治华盛顿大学-机械与航空工程硕士,W同学,天津大学-电子信息工程(本),斯蒂文斯理工-电子工程(硕),GPA2.52&3.37,G3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