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刷朋友圈,看到去年毕业的留学生小周发了条动态:抽了三年H1B,今年终于中了!感谢公司没裁员,感谢没被印度同事卷崩。
评论区一片“凡尔赛苦难”:我们组今年就中了2个,剩下8个继续陪跑。
这两年留美圈最扎心的真相是:想留在美国,光靠努力读书远远不够。
结合我这五年帮留学生改文书、改简历、陪跑留学的经验,真正能稳稳扎根美国的,其实只有三类学生。
第一类:“学术硬到能敲开顶尖门”的狠人
去年带的一个学生,本科浙大计算机,硕士去了CMU读AI,博士期间跟着导师进了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实验室,发的论文被顶会收录,毕业前就被谷歌研究院抢着要——这种学生根本不用愁H1B。
美国对“学术稀缺性”的包容度很高:顶尖实验室的博士/博士后,教授一句话就能帮你申请O1签证(杰出人才签证);搞科研的硕博生,很多学校直接给“豁免H1B名额”的特权;就算是硕士,只要你的研究方向是美国企业疯抢的(比如量子计算、生物制药),导师的资源足够让你绕开抽签。
但记住,这里的“硬”不是成绩单上的GPA,是你能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。去年有个清华材料学的博士,专攻半导体芯片材料,还没毕业就被英特尔挖去当研发顾问,直接拿了绿卡。
第二类:“美国企业抢着要”的技能型选手
去年帮一个本科毕业的学生改简历,他学的是数据科学,大二开始就在硅谷远程给一家初创公司做数据分析,毕业时公司直接帮他申请了H1B——这种“在职抽签”的中签率比应届生高3倍。
美国缺什么人?看招聘网站就懂:亚马逊招“云架构师”开价20万刀/年,医院招“注册护士”时薪50刀,科技公司招“前端开发”直接给H1B赞助。这些岗位有个共同点:技术门槛高,美国人不愿意学,或者学完不愿意干(比如倒班、体力活)。
我有个学生专科毕业,去美国读了两年社区大学的护理专业,考了RN执照,现在在波士顿的医院工作,雇主每年花3000刀帮他续H1B——不是她多聪明,是她的技能刚好戳中了美国的“用工荒”。
第三类:“会折腾资源”的聪明人
去年有个学生家长找我,说孩子在加州读商科,家里在国内开连锁超市。结果孩子毕业没多久,家长直接在美国开了家进出口贸易公司,让孩子当“区域经理”,顺理成章办了L1签证(跨国高管签证),两年后就转了EB1C绿卡。
这两年很多人看不起“资源型”,但现实是:美国移民法里专门给“有商业贡献的人”留了口子。家里有工厂的,办L1;会做跨境电商的,用销售额申请EB5;甚至给家族企业打工,都能走高管通道。
当然,“会折腾”不是让你啃老,而是把国内的优势和美国的需求结合。我认识个杭州的二代,家里做丝绸生意,他把中国的非遗刺绣卖到美国高端百货,现在公司年营收500万刀,自己早拿了绿卡。
说句扎心的:现在留美早不是“成绩好就能赢”的时代了
中国学生H1B抽签率不足15%,EB2排期要等5年,但总有人能找到捷径。不是因为他们更聪明,是更懂“美国需要什么”。
如果你还在纠结“要不要出国”“能不能留下”,不妨先问自己:我的专业是美国缺的吗?我能解决别人的问题吗?我有什么资源能变现吗?